人生是一連串抉擇的結果。
面對抉擇,有人明智,有人愚拙,有人明快,有人拖延。然而走過的
路必留下痕跡,抉擇必承擔後果。


甚至,不抉擇也是一種抉擇。聖經強調神的主權,但絕不抹煞人的自
由。人,沒有不抉擇的權力。


聖經中有一對兄弟,他們起初的命運似乎綁在一起,好像連體嬰,後
來卻分道揚鑣,形同陌路。他們就是以色列人先祖雅各的次子西緬與
三子利未,他們初次連袂出現,就幹下傷天害理的事,令人髮指。不
過故事要從他們家的小妹底拿說起。


底拿被玷污
話說雅各一家從母舅家遷回應許之地,初來乍到,人地生疏,極需新
的友誼。底拿是個活潑的少女,昔日玩伴都留在遠方,她想要與住家
附近的少女交往。很快地,青春浪漫的底拿,不只贏得其他少女的情
誼,也深深吸引了異性的眼光。城主哈抹的兒子示劍看見底拿,為她
日夜神魂顛倒。示劍血氣方剛,不顧禮俗,不服約束,強行與底拿發
生了性關係(創世記卅四章)。


其實示劍也非不負責任的浪蕩子,他真心喜愛這新來的鄰居少女,不
但甜言蜜語安慰她,更央求父親准他娶底拿為妻。哈抹疼愛兒子,凡
是兒子所要的,即或是天上的星星,只要他拿得到的,一定拿來給兒
子。他親自帶著兒子示劍到雅各家提親,並提議不只兩家結秦晉之好
,兩族亦可互相嫁娶,在這塊土地上和平共生。


雅各家憤怒的報復
不料這事卻大大觸怒了雅各家。他們有兩個主要的理由,一個是信仰
的,一個是倫理的。在信仰上,雅各家是敬拜獨一真神耶和華,與示
劍城的人不同。雅各家的男丁自幼都受了割禮(就是割包皮),作為
他們與上帝立約,是屬神子民的記號(創世記十七章)。而在倫理上
,他們要求聖潔的婚姻,痛恨這種婚前性行為。


雅各的次子西緬和三子利未,代表父親出面談判。他們虛情假意的同
意這門婚事,但提出一個條件,要示劍和他城中所有的男丁都行割禮
,與雅各家的男丁一樣,這才進行婚娶的事。


哈抹想要盡快為兒子示劍娶親,說服本城的人答應這條件,並且立刻
進行。可是就在他們割了包皮第三天,傷口還疼痛的時候,西緬和利
未就出乎眾人意料的,拿刀殺了示劍城中所有的男丁,把底拿帶回家



雅各當時未對西緬和利未嚴厲責備,但在臨終預言中,提到他兩個兒
子,西緬與利未,要分散在以色列人中。不過後來在以色列歷史中,
西緬和利未這兩個支派卻有截然不同的發展。是甚麼因素造成他們的
差異,令人好奇。首先來看利未人。綜觀聖經舊約歷史中利未人幾次
重要的抉擇,都成為他們命運的轉捩點。


雅各臨終為十二個兒子祝福,一一預言其日後的光景(創世記四十九
章)。論及西緬及利未時,由於他們在殺害示劍族事件上心狠手辣,
雅各宣告這二支派要「分散在雅各家裏,散居在以色列地中」(創世
記四十九章7節)。雖然他們仍在以色列眾支派中,但是沒有自己支
派的產業。


金牛犢事件
摩西帶領以色列百姓出埃及,在西奈山與上帝立下神聖的盟約(出埃
及記十九至廿四章),不料不久之後,他們在亞倫縱容下犯罪,造了
金牛犢,向它下拜(出埃及記卅二章)。當摩西發烈怒,呼籲有誰是
屬耶和華時,利未人立刻作了正面的回應,與上帝一同對付罪惡。以
後他們果然得著耶和華的悅納,代替以色列人的長子,成為在會幕及
聖殿中事奉上帝的支派(民數記三章11~13節)。他們雖然沒有地業
,但是耶和華自己就是他們的產業。他們以此化詛咒成為祝福。


巴力毘珥事件
以色列民在巴力毘珥受到摩押女子的誘惑,與她們行淫去拜巴力,以
致耶和華降瘟疫刑罰以色列民。唯有利未人亞倫的孫子,以利亞撒的
兒子非尼哈,以耶和華忌邪的心為心,舉槍殺死犯罪的首領,使耶和
華的烈怒消減。因此耶和華與他和他的後裔立約,使他們永遠擔當祭
司的職分,「因他為上帝有忌邪的心,為以色列人贖罪」(民數記廿
五章1~13節)。


南北國分裂
所羅門王死後,以色列分為南北二國(公元前930年)。北國耶羅
波安在伯特利和但兩個地方,設立金牛犢,又私定節期,立凡民為祭
司。原本散居在以色列國四十八座城中的利未人和祭司,都來歸向羅
波安。他們放棄了自己的草場和產業,來到猶大和耶路撒冷,因為耶
羅波安排斥他們,不許他們作祭司事奉耶和華。結果不但利未人來到
耶路撒冷,以色列中所有定意尋求耶和華的,也都來到耶路撒冷(歷
代志下十一章13~16節)。


文士以斯拉得波斯王亞達薛西之助,回耶路撒冷教導律法,重建聖民
(以斯拉記七章,公元前457年)。他也邀請被擄在外的利未人與他
一同回去,共襄重建大業(以斯拉記八章)。這些人成為被擄歸回後
,宗教復興的種籽。


西緬基遍人的抉擇
相反的,西緬支派卻未能像利未人一樣起死回生。五經中主要記載西
緬支派,也是在巴力毘珥事件。巧的是,非尼哈所殺的以色列人,正
是西緬支派的一個家族的首領,名叫心利,他與米甸女子哥斯比一同
犯罪。巴力毘珥事件之後,緊接著就是摩西第二次受命數點人民(民
數記廿六章)。


比較前後兩次數點百姓,各支派人數的消長,減少最多的是西緬支派
(從五萬九千三百人減少到二萬二千二百人,即四十年中少了百分之
六十三)。暗示在巴力毘珥事件中,遭瘟疫而死的二萬四千人,主要
就是西緬支派。而他們在進入迦南地之後,也逐漸消失在猶大支派的
地業中。


聖經中另一個因正確的抉擇,化詛咒為祝福的例子,是基遍人(約書
亞記九章)。公元前一四○六年,約書亞帶領以色列民進入上帝應許
之地,連續攻下耶利哥及艾城後,附近的基遍人喬裝成遠方的人,以
詭詐的手段騙取以色列首領的同情與他們立約。以後雖然發現真象,
但是以色列人由於「發了誓,雖然自己吃虧也不更改」(詩篇十五篇
4節),只有把基遍人叫來,使他們降為奴僕,在神的殿中作劈柴挑
水的人。他們與以色列民立了約,不但得救,還化詛咒為祝福,在神
的殿中事奉。


化詛咒為祝福
人生舞台上,角色難自選。然而不論扮演主角或龍套,人人可抉擇要
怎樣演出。有人瀟灑走一回,有人懊惱從頭。有人像電影「亂世佳人
」中的郝思嘉,秀髮一甩,「管他的,明天再說」。有人常垂淚撫胸
,悲歎:「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可是惟有抉擇歸向上帝這一邊,
可化戾氣為祥和,化悲憤為力量,化憂傷為喜樂,化詛咒為祝福。


願您抉擇信靠上帝,享受喜樂蒙福的人生。



*中信月刊第520期/中華福音神學院院長 賴建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gnusdei12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